工程力学系

工程力学系

  工程力学系是具有深厚沉淀和优良传承的院系,是在1953年创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基础课部力学教研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8年恢复高考即开始本科招生。1981年首批获得流体力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在第三次学位授权审核中,同时获得固体力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力学被批准设立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3年获得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在全国博士点评估中评定为“优”,并评为部级重点学科,同年成为首批 “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2002年被评为重点学科。力学学科为黑龙江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固体力学为“十五”重点学科和“十一五”基础支撑类学科,工程力学专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1、定位与目标
  工程力学系依据学校“依托船舶和航天、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走前沿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发展之路,面向船舶海洋、航空航天等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解决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关键力学问题。以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以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为学科建设目标。巩固和加强为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能力,培养一流的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
2、优势与特色
  多年来,在力学基础研究(弹性波动理论及应用、断裂与损伤、变分原理、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等)、船舶流体力学、水下高速运动体等方面总体处于国内一流水平,部分研究方向处于国际领先,特色鲜明。
  “十二五”期间承担国家及部级科研项目105项,科研总经费8600万元。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41篇,其中SCI收录129篇、EI收录323篇。专利申请显著突破,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33项,授权发明专利44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5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7项;软件著作权56项。
3、人才培养
  培养国民经济建设领域内具有坚定信念、探索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团结合作精神、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具有扎实的数学力学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开阔的国际视野,掌握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高水平工程技术研发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自1978年恢复招生以来,从这里走出去2000余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很多校友走上工作岗位后都为国家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其中,有知名大学教授、科研院所所长、企业董事长和省部级国家干部。
4、学科方向设置
  力学学科目前主要有力学基础研究、复合材料力学、结构可靠性,多相流体动力学等研究方向。
  力学基础研究主要在弹性波动理论、断裂与损伤、变分原理、多尺度多场耦合力学等方向开展前沿基础性研究。
  复合材料力学方向主要围绕航空航天及船舶海洋开展耐高温树脂基复合材料、高效热控材料及组件制备、大尺寸复杂组件的连接与匹配及舰船轻量化材料与结构等力学方面研究,完成了热高温树脂基体合成、高热导石墨泡沫碳储能复合材料的制备、热防护瓦连接力学性能评价与测试、舰船轻量化材料设计制备与力学行为评价等相关工作。
  结构可靠性与优化设计是我校较早开展可靠性研究的研究方向之一,承担了大量的可靠性分析与优化设计的科研任务,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培养了一支从事结构可靠性教学和科研的教师队伍。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在结构可靠性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培养了大批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特别是在基于可靠性的结构优化设计和大型工程结构系统可靠性分析领域形成了我们独有的特色,取得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高玉臣教授在弹塑性断裂力学、细观复合材料力学以及大变形理论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刘殿魁教授首次应用复变函数与保角映射求解弹性波散射与动应力集中问题,将复变函数理论分析弹性静力学的方法引入弹性波动理论之中,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近年来在复合材料力学、弹性波动理论及应用等研究方向取得了突出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
  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力学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航空航天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奖会评专家等高水平专家队伍。

  力学学科注重国际交流合作,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西北大学、斯坦福大学、鲍曼大学、北海道大学、悉尼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力学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扩大学术影响力。